乒乓 I

下一集

 

初初來到北美時,經常有人半開玩笑地問我:你是中國人?識打功夫嗎?後來人們大概逐漸認識到如果凡是中國人都識功夫,全世界有四分一人像李小龍李連杰一般身手,那仲成世界?但還有另一條問題仍有人會問:你是中國人,會打乒乓波嗎?全球四分一人都識打乒乓球,仲成世界?結果就是造成現今全世界乒乓球代表絕大都是華人。

 

我通常會這樣回答:那要從我八歲那一年説起⋯

 

記得那一年,有一天大哥臨出門口時對我和四哥說:「明天回來時,我會敎你們打乒乓波,我還會送你們每人一塊新的球拍」。我們歡喜若狂,好像投身華山派,師父終於答應明天敎你用劍。我們兄弟倆思前想後,認為要為明天作些什麼凖備。小孩子的邏輯就是奇怪,人家明明說送我們球拍,我們的凖備功天偏偏就是要自己先去買兩塊球拍。

 

 

我們的家附近有球拍賣的有兩處,一間叫益智書局,老板和我們很熟,對我們也不錯,一口濃濃的上海口音。另一間叫精工體育用品公司(不是後來的精工印書局),出名的謀人寺,老板娘最喜歡「呃細路」。這時小孩子的邏輯再度kick in,我們覺得乒乓球拍是體育用品,沒有理由不去體育用品公司去買。

 

 

「請問乒乓波板幾多錢?」

 

「好貴過噃,你們有幾多錢?」

 

「我們有八蚊,想買兩塊。」

 

「兩塊就買唔到嘞,買住一塊先啦,啱啱好八蚊」我們豪不懷疑,高高興興地拿著一塊蜻蜒牌正膠粒乒乓波板回家。

 

大哥回到家中看見我們買回來的薄切切的波板,不由得大驚,他從益智書局買回來的兩塊流星牌乒乓球拍總共都只是七蚊,而且流星牌明顯是比蜻蜒牌高一級的。他怒氣沖沖的拾起蜻蜒牌球拍走了出去。我們等了二十分鐘,只見大哥死死地氣回來,手中還是拿這淺綠色的球拍,八歲的我也能推理得到他是無功而還。

 

 

 

雖然經過這挫折,我們對乒乓球的熱情毫無減退,大哥傳授了一些基本工後,我們不斷的苦練,平時我們就用家中吃飯圓形的摺枱,中間放兩個跑車組合型的多功能筆盒,圓枱直徑只有三呎,這種訓練方法的好處是能提高打乒乓球的準確性,壞處是一回到標準枱,才發現桌子實在要大得多,結果發球全部落網。

 

 

 

 

 

 

 

不到兩三個星期,我們已經練成一身不世出的乒乓球技,當其他同學還是在打滴滴仔(Drop serve)時,我們已經開始落篩。記得在學校當天初露身手,對面是個胖胖的女同學,我發過去的球一碰到她的球拍,立刻高速地向旁橫飛,女同學一面茫然,不知是撞了邪,還是我會魔法,旁邊的同學立即起哄圍觀,驚叫:「食曬篩!食曬篩!是橫旋呀!是橫旋呀!」我記得這一刻是小學三年級的春夏之交,是人生的高峰,生命在這時已經peaked ,從這一刻開始都全是downhill。

 

 

橫旋(side spin)是練成了,跟著是上旋和下旋,上旋是top spin,慢的叫拉,快的叫抽,下旋是back spin,叫削。上旋的球要用上旋來接,否則食曬篩,球會飛高或者出界;下旋的球要用下旋來接,否則會落網。沒有篩的高速抽擊叫冚,反手把球壓下去叫扤(當音為Ngat)。球例分新舊例國際全新例,我們國際視野全無,打的是新舊例,最主要分別是發球不用先將球向上拋,有人認為新舊例叫ping pong 和國際全新例才叫table tennis,不知道是真是假。揸拍也分横板直板,一直以為直板叫pencil grip,其實是Pen-hold grip,不是中國發明的,卻成為了中國的代表揸法,我們當然也是揸直板。橫板揸法像握手,因此叫Shakehand grip。

 

 

 

 

 

暑假是我們練波的最佳時機,我們有一張八十年代相當流行的伸縮型餐桌,餐桌未拉長時是正方形,拉長後有一米半長,最適合我們只顧實用,不計美觀的家庭。平時放滿了雜物,暑假期間就成為了我們的乒乓球枱。爸爸在家中工作,有時聽到我們打波太噪吵,會出來喝罵,但間中也會加入我們,他的絕招是「七旋斬」,即是不太篩的削。中午播「怪物小王子」時我們會休戰一會,兩人坐在乒乓球枱上一邊看電視,一邊吃三色雪糕磚,暑假就是如此高速地渡過,快樂程度現在還津津樂道

 

下一集

 

 

 

 

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