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蒙太奇建築 Keypad Jan-issue: Architalk

按此連結到Keypad原文 P.82  | English Version

 

還記得如何才能冒充建築史專家嗎?先要記住六個古典的風格,接著進入摩登時代,三個藝術運動之後的是現代主義。今次要說的,是接下來的後現代主義,看完此文章後,你在朋友面前拋出一句「後現代蒙太奇」,保證你的朋友一頭霧水,只會想起周星馳的電影,同時不能不奉你為建築史的大師。

 

 

 

 

故事要由現代主義建築之死說起。現代主義是什麼時候壽終正寢的?據說是1972年7月15日下午3時32分,死因是過份理性和沉悶,令人生厭。想像有人把你的家設計成你最愛的iphone一般,一開始你以為很簡潔很「型」,彷彿活在未來世界的太空船中,但漸漸你發覺全屋只得一個圓形按鍵,四週全是冷冰光滑的白牆,毫無人氣,很快你會感到極度厭倦。這就是現代主義的歷史了,對著一個個混凝土或玻璃盒子,人們開始對這些太過嚴肅和非人性化的建築感到厭惡非常,終於到了1972年,美國聖路易市一座得獎的現代主義屋邨,由於日久失修和治安太差要整座炸毀,炸掉這一天象徵著現代主義正式被「安樂死」。

 

 

 

於是輪到後現代主義建築就出場了。

 

 

 

後現代主義Post modernism,簡稱PoMo,要明白什麼是PoMo,只要想像你有一個反叛的女兒,你說東她偏要西,你叫她吃飯她偏要先睡覺,務求把你氣死為止,這就是PoMo了。凡是現代主義贊成的,他們都要反對;現代主義主張的一切金科玉律,統統都要取消。

 

 

 

現代主義主張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設計追求簡約,PoMo就認為「less is bore」,簡約是沉悶、冰冷,因此主張建築要有玩味,要充滿色彩,好像一部「型爆」的iphone,蘋果的設計師千方百計把一切機件壓縮在一個簡約時尚的白色超薄盒子內,你卻偏偏要配一個大紅大綠的Hello Kitty電話套,單是Hello Kitty的耳朵已經比手機本身要大一點,用香港的說法就是要行「cutie look」,把設計弄成玩具一般,這就是典形PoMo的手法。

 

 

 

 

 

現代主義認為建築要像機器,即是注重建築物的功能性,PoMo則主張建築應該設計成符號,要像大招牌,誰會把建築物設計成招牌般?有,就在美國的拉斯維加斯、縮小版的獅身人面、自由神像、巴黎鐵塔,建築充滿象徵符號,因此PoMo提倡要向賭城學習。

 

 

 

 

 

 

 

 

現代主義的「形態跟隨功能」,時至今天仍有建築師奉此為唯一真理。PoMo批評這使建築變得枯燥乏味,外表要服從功能,就好像把熱狗檔設計成巨型熱狗,賣鴨子的小店做成一隻大鴨,揶揄這才是真正的「form follows function」。

 

 

 

 

「裝飾是罪惡」, 現代主義主張拼棄無謂的裝飾,PoMo卻把古典裝飾從新拾回來,東湊一塊西拼一塊,支離破碎的拼貼在一起,做成充滿隱喩和借用的建築,這些拼湊和電影的「montage」拍攝手法相似,因此有人之為建築的「蒙太奇」。

 

 

 

 

 

結果PoMo做出各種新奇古怪的建築:古老大鐘般的摩天大廈,屋頂上坐著巨鵝的酒店,外牆貼滿獎章彩帶的市政大樓、五顏六色聖誕禮物般的寫字樓、充滿不銹鋼古典柱頭的廣塲。事事力求標奇立異,處處要與現代主義作對。

 

 

 

 

 

 

 

PoMo始於六十年代的美國,到了浮誇風氣盛行的八十年代更是大行其道,這時正值日本經濟起飛,東京出現不少PoMo風格的建築,其中一座由建築大師隈研吾設計,名叫M2,是萬事得的展覽館,一根超巨型的古典柱,是典型後現代的誇張手法,正因如此,建築物由於實在太過醜陋,劣評如潮,隈研吾在之後十年也沒有在東京接過任何項目,M2最終改成殯儀館,故事本身似乎也是充滿象徵意義。

 

 

 

M 2 的失敗反映了許多P o M o 的建築都是過於浮誇,而且一味反對現代主義,因此整個風潮也只能是曇花一現,很快被後來的解構主義、新現代主義等取代。

 

 

PoMo建築形象化、充滿象徵意義,很多時候還會哇眾取寵,跟近年不少的中國古怪建築不謀而合,如五糧液大樓、福祿壽造型的天子大飯店都有人說是PoMo。也有人說外牆雜亂無章的香港中央圖書館用了PoMo拼湊手法,但真正的PoMo是對當時盛極而衰的現代主義作出回應和修正,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因此不能說凡是設計做得浮誇的都算是PoMo,更不能以後現代主義之名作為一切醜陋設計的擋箭牌。

 

 

 

 

不錯的PoMo建築還是有的,例如在香港九十年初建成的中環娛樂行也算是典範(有指娛樂行屬新古典主義 neo- classical,純屬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