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回:当画家 II
.
.
/
四个少年人抬着四块六呎乘六呎的大帆布画框, 像四只吃足了风的帆船, 浩浩漡漡地沿着电车路向西走, 当时的少年人都是瘦瘦削削的, 大风吹着帆布差不多可以令他们飞起, 四人停在交通灯前休息一下, 四张大画暂时拼在一块, 可以看到锦绣前程四个大字, 紫罗兰的头像分成两半,, 下半部还有不日放映几个小字, 他们从湾仔起程一直走到石塘咀的太平戏院, 行程大概五公里. 需时两个小时.
.
.
/
当时应该是一九五二年左右, 因为父亲记得后来广告公司接到一单生意, 是绘画英女王登基大巡游中的大皇冠. 父亲当年在这广告美术公司当学徒, 当时的学徒要给师父每月六十元的伙食费, 师父就提供膳食, 并给学徒无偿的工作, 作为学习机会, 父亲拿不出六十元, 就只能在有工作时到师父处吃一顿饭.
.
.
/
那时候五十年代, 印刷业还没有发达, 不能印大海报, 美术公司的主要工作就包括绘画一些巨型广告牌, 如Billboard 一类, 也有其他类型的美工, 譬如旧式唐楼, 在支撑骑楼的柱子上画广告和招牌.
.
.
/
.
.
/
但常客就要算电影院了, 实际的客户其实是电影发行公司, 发行公司会发给美术公司电影剧照, 画师会将照片分成很多小格, 又在大画布上同样地分格, 然后就逐格逐格将照片小格子的颜色图案, 抄画在大帆布上,. 在照片精细的部份, 例如梁醒波的面, 格子可以再分小一点, 因此画出来会更精细准确, 通常这部份都是由师父负责, 学徒则负责上底色, 画梁醒波的大肚腩等工作.
.
.
/
画好后, 学徒还要将大画框挂在戏院外墙的铁架上, 工作相当辛苦, 安全带和保险公司大概还未发明, 所以有一定危险性,父亲的脚不好, 在攀高挂画时倍感吃力.
.
.
/
过了期的广告, 学徒还要负责到戏院回收, 抬回广告公司, 用清水喷射后, 再用扫帚把颜色洗擦掉, 这样帆布和画框都可以再用了.
.
.
/
父亲当时是想当画家, 这工作对他来说特别吃力和危险, 而且工作性质又太技术性, 其实像油油多过画画, 不得不从新思考自己的前途.
.
Your dad told you these stories?
yes, 口述歷史
Is there a name for the theater billboard?
太平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