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的古典建筑 Keypad March-issue: Architalk

按此连结到Keypad原文 P.86  | English Version

 

 

 

 

 

香港的建筑有什么特色呢?现代化的玻璃幕墙摩天大楼,世界其他地方到处都是,不算独特。最具特色的应该密密麻麻的住宅,一粒粒窗台的粟米楼、高密度屏风楼,就是所谓的地产主义。走进旧区还可以保留了一些旧式的唐楼、天井、大露台、走马骑楼等。另一特色就是英式的殖民地建筑,圆拱、飞簷、古典柱头。今次要说
的就是殖民地的古典建筑。

 

 

 

谈殖民地的古典建筑,先由香港开埠的故事开始说起,那时候是十九世纪,英女王是维多利亚。英国人刚到达香港,香港岛有一大半人聚居在赤柱,于是英军决定先在此处驻扎,赤柱暂时成为了殖民地的行政中心。但英国人打算在港岛北岸建一个新城。一来由于北边的海港有九龙半岛作天然屏障,二来驻军北岸可以直接面对九龙的清廷。当时英国人有两个选择,一是东面的鲤鱼门海峡,一是西面现在的中环一带,两处的海港也有足够水深停泊远洋舰队。但当时鲤鱼门已经有不少渔民聚居,英国人担心在此建城会引起不满,最终选择了现在的中环作为首府。

 

 

 

 

 

 

于是英国人开始规划一个新的城市,像学生开学一样,第一件事要在每本新书写上自己的名字,英国人几乎要把每个地方都以女王来命名,新城叫维多利亚,上面有座大山,名为维多利亚山,旁边的海称为维多利亚港,沿海建了一条主要道路,叫皇后大道,还建了一座域多利监狱,一座域多利兵房。

 

 

维多利亚城的布局是这样的,市中心有一个小山丘,英国人把殖民政府一切重要的行政司法宗教机构都放在这里,名叫政府山,包括总督府、会督(主教)府、辅政司署和圣约翰座堂等。后来更在北面建了大会堂(现在的汇丰总行位置),大会堂前是一个临海的欧式广场,叫中央广场,后来才改名为皇后像广场,旁边是最高法院,就是现在的终审法院,中环就成为维多利亚城政治的中心。

 

.

 

.

 

建造中的最高法院

 

 

 

维多利亚城的东面是军事基地,政府山的东边是三军司令官邸,北面建有三个军营,南面有军火库,西面还有炮台。大英帝国最着重是海军,沿海设了一个海军基地,后来更建成了一个海军船坞,因此老一辈的不把这当年是守卫森严的军事重地称为金钟,而叫「铎也」(dockyard)。

 

 

 

 

殖民主义Colonialism

 

 

说到殖民地的建筑风格,最初的建筑很多都是由工程师来设计,风格简单,却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使用外廊,即开放的走廊放在建筑的外围,因为英国许多殖民地的天气都很炎热,外廊有利通风,使室内凉快一点,因此成为了殖民建筑重要的特色之一。美利楼和三军司令官邸(茶具文物馆)也有类似设计。

 

 

美利楼

 

 

三军司令官邸

 

 

 

到了十九世纪的后期,真正英国流行的建筑风格才逐渐传入维多利亚城。
那时英国本土建筑风格叫什么?当然也叫维多利亚式,其实维多利亚建筑不是一种特定的风格,只是指当时流行的的各种样式。这时候是英国最辉煌时代,建筑流行大杂烩,把旧时代的风格重新演译一次,从歌德式到罗马式,还有文艺复兴都被「翻炒」。总括来说,维多利亚建筑是倾向奢华、较多装饰及注重细部。

 

 

曼彻斯特市政厅

 

 

哥德复兴是把哥德教堂元素引入其他类型的建筑,强调垂直线,喜欢用尖塔。伦敦国会大楼就是代表作,香港则有圣约翰座堂和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

伦敦国会大楼

 

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

 

圣约翰座堂

 

这时香港的殖民建筑较多是受新文艺复兴影响,新文艺复兴强调对称,特色包括入口和窗户多用圆拱,例子包括已拆卸的旧大会堂、旧香港会所和第三代邮政总局等。

 

旧大会堂

 

 

旧香港会所

 

 

 

第三代邮政总局

 

 

 

维亚利亚时代到了二十世纪的第二年就结束了,接任的是爱德华七世,这时代又流行什么风格的建筑?演变自维多利时代,爱德华建筑向两个方向走,一派像华山气宗,拼弃维多利亚的过份装饰,力求宏伟庄严而不要花巧,有人说这时大英帝国正在走向衰败,宏伟建筑是心理上的过份补偿。例子包括已拆卸的香港大学卢迦堂。另一派像剑宗,继续装饰路线,叫爱德华巴洛克,特色包括较为夸张的装饰,跨越两层的高柱子。终审法院和香港大学本部大楼也带有爱德华巴洛克的风格。

 

 

终审法院

 

 

香港大学本部大楼

 

 

 

 

爱德华在任只有十年,之后的英王是乔治五世,但千万不要以为建筑风格叫乔治亚式,因为乔治亚建筑是指维多利亚女王之前乔治亚时代流行的风格。加上这时建筑已走入摩登时代,英国建筑不再以王朝来划分。殖民地建筑也跟随世界潮流,经历装饰艺术后正式走进现代主义,古典建筑的时代也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