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此連結到Keypad 閲讀原文 | English Version
.
.
.
.
如果有一個項目, 將一群世界頂級建築師通通放在一起, 結果到底會是擦出火花, 還是互相抵銷呢?
.
.
.事隔十二年多, 紐約世貿中心一號終於在去年蓋頂了;整個世貿重建計畫龐大, 項目衆多, 而且還包羅了多位世界一流的明星建築師, 應該是相當令人期待的。
.
首先出場的明星建築師是Daniel Libeskind , 這位美籍猶太裔建築師的作品包括柏林猶太博物館和城大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 他在世貿中心規劃比賽中勝出, 設計概念是騰出原雙子塔的位置, 作為紀念公園, 將所有商業用地都擠在基地的東北面, 組成五座寫字樓。 .
.
.
.
紀念公園則由新人Michael Arad設計, 雙子塔原址的兩個大洞造成了三十呎深的大瀑布水池, 用龐大的空洞來表達對災難的悼念, 頗具深度。
.
.
重建項目還包括一個大型地鐵站, 由西班牙建築師 Santiago Calatrava設計, 造型模仿一隻飛鳥, 鋼骨組成的飛鳥翅膀讓自然光照射到地底六十呎深的月台, 是他一貫的結構表現風格。
.
.
最囑目的是北面樓高104 層的世貿一號, 由Libeskind和曾經設計會展新翼的老牌則樓SOM合作設計, 造型簡單且具標誌性, 高度為1776呎, 象徵美國立國年份, 曾命名為自由塔, 代表不屈服於恐怖主義的威嚇;可惜因避免嚇怕租戶, 最終取消了自由塔的名字。
.
.
然而將一群明星建築師放在一起, 也產生不少問題, 首先是世貿一號, 一座建築,兩個名設計師, 結果是災艱性的. 雙方爭執不已, 早已成傳媒焦點, 據報Libeskind曾經派人夜闖SOM的辦公室搶圖則, 和強行拍照, 傳媒稱為水門事件watergate翻版。好不容易在2003年,雙方終於有了同意的設計, 剛要開始施工, 紐約警方突然指出設計不乎合防恐標準, 需要從新設計, 州長在奠基儀式奠下的基石,也要稍稍搬離現塲。最終採用了現在方尖碑的設計, 但這種四面對稱的建築似乎應該放在某種縱軸線上, 放在原來規劃的西北角, 彷彿有點格格不入。
.
其餘四座寫字樓, 造型也很具個性,但都只是獨立發展,相互之間的”對話”全無, 充其量只能當是幾個突出的項目同時發生。
.
.
.
.
至於 Calatrava 的『 飛鳥』地鐵站,型態獨特、優美, 但如此標誌性的建築, 卻夾在兩座摩天大樓之間, 彷似籠中鳥, 顯得異常局促。
.
.
從單一來看, 每座設計都各俱特色, 賞心悅目, 但建築物之間卻是協調欠奉, 令整個重建計畫像一個建築博覽會多於一個整體的項目。
.
.
Afterthought
.
世貿重建其實是一個非常艱巨的項目, 因為背負的包袱太多, 一方面要展示紐約無畏恐怖主義, 另一方面又要真正保障用戶的安全;一方面要成為悼念的場地,另一方面又要重生,再次成為曼哈頓地標;既是紐約重要的公共空間, 要復修深受創傷的曼哈頓下城,同時又要賺錢。承擔著這麼多既複雜而又充滿矛盾的任務,難怪在九一一發生後十二年多的今天,工程尚有一大半還未完成的項目。
.
.
.
.
.
.
.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