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主義I Keypad Nov-issue: Architalk

按此連結到Keypad P.78  | English Version

_issue cover

.

 

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建築特色,紐約的標誌是外牆上鐵鑄的走火梯,三藩市就有不同型狀的窗檯,邁亞米是Art deco,倫敦是高科技,至於香港,最有代表性的建築特色又是什麼呢?

.

51

 

.

.

或許你住在香港很久了,已經習以為常,不察覺香港的住宅其實是極具特色,不但設計獨特,而且風格相當統一,加上數量之多,充斥著香港的每一個角落,是名乎其實代表這城市的香港主義。

 

.

.

香港主義是由政府與地產商在這幾十年聯手創造出來的住宅風格,政府負責出題目,訂立建築條例,地產商就提供答案。為了爭取最大的利益, 地產商提出的答案是「炒盡」和「發水」。「炒盡」的意思是用盡可建面積,這情況其實在每個地方也會發生,但由於地價特別高昂,香港的情況尤其嚴重,一分一寸的可建面積也不能放過。「發水」的定義是:建築物的某些部分,譬如窗檯、環保露台等,在建築條例下可以豁免不算作可建面積,但卻仍計入可售面積。因此發水是政府送給地產商的恩物,地產商賣給用家的奇貨。

.

.

炒盡和發水的結果是,建築形態完全為建築條例所主導,創意的空間變得十分狹窄,風格因此非常統一, 這解釋了香港的住宅建築為何如此千篇一律。香港主義的特色是密度極高、立面異常豐富,有時甚至過份複雜;基本設計元素包括光井、窗檯、環保露台和大平台。要分析這種獨一無二的奇特建築語言,就要看設計背後的推動力-香港的住宅建築條例。

 

.

httpwww.concrete.hkimg_2003

 

.

.

九七前,香港的建築條例規定住宅的廚房、厠所都需要有窗來通風,加上七、八十年代,許多廚房、厠所使用無煙道式熱水爐,如果不開窗,隨時會中一氧化碳毒而致命,因此當時規定有窗戶是必要的。廚房、廁所要有窗,建築物因此就需要很多外牆來放置這些窗,設計師在建築物中做一些窄巷—光井,平面變成是井字形,建築外觀也因此有一條條垂直的坑道。光井配合複雜的立面,外型變得非常未來主義,像一塊塊電路板,外國傳媒索性形容為星空奇遇外星人的基地—Borg cube。

 

.

BorgFirstContact

.

.

順帶一提,為了消防理由,廚房必須是封閉式,你可能會說:我的廚房原來就是開放式,除非你住的是剛搬進的新樓,㕑房在入則時已是開放,否則麻煩在你參選下屆特首前把廚房重新封閉。

.

.

窗檯可說是香港主義最大特色之一。 自八十年代,政府豁免窗檯的面積開始後,香港就進入三十年的窗檯時代。開始時窗檯是半米深,後來政府為了鼓勵建築外牆使用預製組件,豁免了外牆0.3的米厚度,窗檯的深度因此增至0.8米。

.

michael_wolf__-_courtesy_la_galerie_particuliere_paris_3

.

.

每個房間和客廳都容許有一個窗檯,一梯八伙大約有二十多個,一幢三十層就有六七百個窗檯,立面從此由一格格變成一粒粒,建築像一枝枝狼牙棒般豎立在香港每一個角落,俗稱粟米樓。

.

.

學術性的說法是,一粒粒窗檯的外觀設計是有些過份偏向平面主導,直接的說法是最初的粟米樓其實是有點醜陋的。因此設計師花盡心思,譬如把窗檯的外框左右相連,又或者上下相連,窗檯頂可以放冷氣機,然後用散熱板遮住,目的只有一個, 就是把一粒粒的窗檯打扮成不像窗檯。

.

.

窗檯的原意是有利自然採光和通風,籍此節省能源;但窗檯其實並不環保,一個個玻璃箱子外露出於外牆,非常吸熱,大大增加冷氣使用,新加坡也因此在2008年取消了窗檯算作可建面積的豁免。2010年香港政府把窗檯的大幅減到一百毫米,大窗檯的時代告終了,但換來是另一種的一粒粒—環保露台和工作平台,留待下次再談。

HONG KONG-ECONOMY-PROPERTY  AMO018

.

.

Afterthought

香港主義是功能主義發展到極致,但其功能的服務對象不是用家而是地產商,從設計與規劃,一切都為地產商的利益為依歸。因此香港主義其實就是地產主義。在這巨大的經濟誘因的推動下,香港的建築條例就成變成塑模,把住宅建築鑄成大同小異的設計,如果現代建築的理論是「形態跟隨功能」,那麼香港主義的教條就是「形態跟隨建築條例」了。

 

 

 

 

attach

Frank Gehry 版的香港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