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连结到Keypad原文 P.82 | English Version
还记得如何才能冒充建筑史专家吗?先要记住六个古典的风格,接着进入摩登时代,三个艺术运动之后的是现代主义。今次要说的,是接下来的后现代主义,看完此文章后,你在朋友面前抛出一句「后现代蒙太奇」,保证你的朋友一头雾水,只会想起周星驰的电影,同时不能不奉你为建筑史的大师。
故事要由现代主义建筑之死说起。现代主义是什么时候寿终正寝的?据说是1972年7月15日下午3时32分,死因是过份理性和沉闷,令人生厌。想像有人把你的家设计成你最爱的iphone一般,一开始你以为很简洁很「型」,仿佛活在未来世界的太空船中,但渐渐你发觉全屋只得一个圆形按键,四周全是冷冰光滑的白墙,毫无人气,很快你会感到极度厌倦。这就是现代主义的历史了,对着一个个混凝土或玻璃盒子,人们开始对这些太过严肃和非人性化的建筑感到厌恶非常,终于到了1972年,美国圣路易市一座得奖的现代主义屋邨,由于日久失修和治安太差要整座炸毁,炸掉这一天象征著现代主义正式被「安乐死」。
于是轮到后现代主义建筑就出场了。
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简称PoMo,要明白什么是PoMo,只要想像你有一个反叛的女儿,你说东她偏要西,你叫她吃饭她偏要先睡觉,务求把你气死为止,这就是PoMo了。凡是现代主义赞成的,他们都要反对;现代主义主张的一切金科玉律,统统都要取消。
现代主义主张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设计追求简约,PoMo就认为「less is bore」,简约是沉闷、冰冷,因此主张建筑要有玩味,要充满色彩,好像一部「型爆」的iphone,苹果的设计师千方百计把一切机件压缩在一个简约时尚的白色超薄盒子内,你却偏偏要配一个大红大绿的Hello Kitty电话套,单是Hello Kitty的耳朵已经比手机本身要大一点,用香港的说法就是要行「cutie look」,把设计弄成玩具一般,这就是典形PoMo的手法。
现代主义认为建筑要像机器,即是注重建筑物的功能性,PoMo则主张建筑应该设计成符号,要像大招牌,谁会把建筑物设计成招牌般?有,就在美国的拉斯维加斯、缩小版的狮身人面、自由神像、巴黎铁塔,建筑充满象征符号,因此PoMo提倡要向赌城学习。
现代主义的「形态跟随功能」,时至今天仍有建筑师奉此为唯一真理。PoMo批评这使建筑变得枯燥乏味,外表要服从功能,就好像把热狗档设计成巨型热狗,卖鸭子的小店做成一只大鸭,揶揄这才是真正的「form follows function」。
「装饰是罪恶」, 现代主义主张拼弃无谓的装饰,PoMo却把古典装饰从新拾回来,东凑一块西拼一块,支离破碎的拼贴在一起,做成充满隐喩和借用的建筑,这些拼凑和电影的「montage」拍摄手法相似,因此有人之为建筑的「蒙太奇」。
结果PoMo做出各种新奇古怪的建筑:古老大钟般的摩天大厦,屋顶上坐着巨鹅的酒店,外墙贴满奖章彩带的市政大楼、五颜六色圣诞礼物般的写字楼、充满不锈钢古典柱头的广塲。事事力求标奇立异,处处要与现代主义作对。
PoMo始于六十年代的美国,到了浮夸风气盛行的八十年代更是大行其道,这时正值日本经济起飞,东京出现不少PoMo风格的建筑,其中一座由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名叫M2,是万事得的展览馆,一根超巨型的古典柱,是典型后现代的夸张手法,正因如此,建筑物由于实在太过丑陋,劣评如潮,隈研吾在之后十年也没有在东京接过任何项目,M2最终改成殡仪馆,故事本身似乎也是充满象征意义。
M 2 的失败反映了许多P o M o 的建筑都是过于浮夸,而且一味反对现代主义,因此整个风潮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很快被后来的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等取代。
PoMo建筑形象化、充满象征意义,很多时候还会哇众取宠,跟近年不少的中国古怪建筑不谋而合,如五粮液大楼、福禄寿造型的天子大饭店都有人说是PoMo。也有人说外墙杂乱无章的香港中央图书馆用了PoMo拼凑手法,但真正的PoMo是对当时盛极而衰的现代主义作出回应和修正,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因此不能说凡是设计做得浮夸的都算是PoMo,更不能以后现代主义之名作为一切丑陋设计的挡箭牌。
不错的PoMo建筑还是有的,例如在香港九十年初建成的中环娱乐行也算是典范(有指娱乐行属新古典主义 neo- classical,纯属误会)。
PoMo=以为红极一时,其实其丑无比
pomo是在postmonden architecture 之后发展起来的,postmonden有古建筑的元素,然而pomo是符号化和物化的形式表现
谢谢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