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车返学 IV 电车

搭车返学I 白牌车    II 校巴   III 一九八五  IV 电车

 

(Feature Image Credit:苏敏怡)

.

.

每次回香港一落机,都特别感受到香港的士那种独有假皮座位的胶味,(相对于纽约的士是司机体味);香港地铁开始时就有一阵冷气味混合著金属味(纽约地铁则是尿味);至于电车,就有一种烧热了的木头味,越旧的电车,又或者越接近车尾,这种独特的气味就越浓烈,大概是由车尾的机件发出。

.

.

.

 

.

.

电车是一种设计奇怪的交通工具,一般交通工具的内部空间都追求效率,力求悭位,外型就要流线。电车却正好相反。窄小的车箱有位装两个旋转栏(turnstiles);明明是行路轨的,却有鬼迷大的呔盘。车厢内还要装两个司机位,最离谱是楼梯也有两条;就算是设计单幢屋,放两条楼梯也嫌嘥位。

 

 

.

.

.

至于外型,电车不但不流线,而且前后差不多是完全对称。小时候一直误会电车和地铁、火车一样,前后两边也可以做车头来载客。到了很久以后才猛然想通,其实电车的内部并不是对称的,如果司机用车尾的司机位开车,楼上的乘客岂不是全部倒后。

 

 

.

.

 

小时候跟妈妈坐电车,隐约记得曾经搭过一次电车后面的单层拖卡,眼看着前面电车的乘客,感觉自己是低人一等,因此也不太怀念。

.

.

 

到了八十年代,电车内部仍是绿色的,配木框藤椅,上楼上的楼梯还是在车厢的左手边。上车时一定先踏一踏车尾的叮叮脚掣;永远不懂怎样关窗才可令窗户不会滑下来,因此下雨时全车乘客总动员,在最短时间内把所有窗户关上,我都总是爱莫能助;最害怕是车尾发滚的大铁箱;最喜欢坐的是下层楼梯底单独的位子,觉得自成一阁;还有是楼上车头的四个卡位,但千万要小心,因为近楼梯的位子,栏杆只是一条不锈钢管,个子小的我常常害怕会在中间的空隙中跌下楼梯。

 

 

.

.

.

.

 

.

 

 

.

放学了,我左手一串鱼蛋,右手一条冰条,高高兴兴地上电车。电车缓缓地驶出总站,转入养和院湾,行前了一会,就停下来了,因为这天是星期三,跑夜马,马场一带都是大塞车,起码需要额外二十分钟才能回家。我对着电车的大窗在发呆,耐心地等候着,听着右边马场的喧闹声,呆望着左边山景中的一幅对联,「⋯他朝君体也相同」。小时候第一次看到这句子非常震憾,不知道究竟是劝世良言,还是恶毒诅咒。

.

.

.

.

电车再次开动了,经过了高高在上的新华社和新伊馆,远看天桥旁边的一个巨型的广告牌,是宣传TVB的电视剧。记得八五年宣传的是杨家将,一张巨大的海报。当年这电视剧差不多所有TVB的明星都有份演出。由于角色太多,又只在欢乐今宵内播,因此许多角色只出一两塲,类似现在Avengers 的 Infinity War。杨家将在八五年播出,可能当年导演杜琪峰仍深受几年前星球大战的影响,除了片中的武侠情节经常配以星战的科幻配乐外,黄日华的五郎八挂棍,基本上是lightsaber大战。

 

.

.

巨大广告牌的所在是礼顿道一号,根据「香港八五」那应该是茂叔银禧小食店的所在。现实中这其实是愉景楼,地舖是TVB的门市,有租带,还有见闻会社、博益出版社、华星唱片等。

 

.

.

 

电车驶过科达墙纸,南洋戏院对面有一间舖头,每次电车经过那里我都会跟同学开玩笑,说他很快就要去帮衬了。店面四只大字写着「广寿长生」,一副副棺材竖立在闹市中,实在有点蔚为奇观。旁边也有云石店和花店,据说以前这一带是殡葬业的集中地,因此这一段的摩利臣山道也改了名,街坊一般读作天乐「梨」,意思不是天伦之乐而是在天堂安乐。

.

 

.

.

.

.

.

电车到天乐里的分岔口,转左是向中环,转右是向北角,以前的路轨旁设置有一个控制台,用来控制路轨的方向,天乐里的控制台是一个绿色的铁皮屋。电车在停红灯时,控制员会从铁皮屋走出来,跟电车司机闲谈。我们从电车的上层望下去,记得那控制员的鼻子长期都很红,(根据中医应该脾热),每次他走出来,我们就会细细声道:「红鼻哥又出嚟啦!」

 

.

.

电车向右转,经过鹅颈桥,到达旧中国国货公司,那里车轨又有分岔路,可以转右向波斯富街入跑马地,或许继续直去。印象中很久以前那也有一个电车路轨控制台,由于轩尼斯道那一段马路空间有限,控制台是升高了放在近海皮那一边的行人路。

 

 

..

.

.

.

 

.

.

.

.

我们从跑马地出发,当然不转右而是继续直去。经过三越百货,八五年这里又刚开了一间日本百货。

.

.

.

.

.

「新开的崇光你去过了没有,玩具部在顶楼,文具部在顶楼下一层。」

 

「当然去过,要上顶楼搭笠有排等,搭电梯也有排搭。始终还是三越地牢的玩具部好一点,旁边又有麦当劳。」

.

那时候日本百货对小学生非常重要,是我们周末流连的去处。三越、松阪屋、新旧大丸的玩具部和文具部都是我们熟悉不过的地方。记得当年搭电梯上到崇光顶楼,立即会看见一列列玩具火车在头顶游走,感觉是终于找回属于自己的世界了。

.

.

.

.

电车驶过了红宝石酒楼后,轩尼斯道无端端改名叫怡和街。那一年在商务书局附近新建了一条天桥,据说是全世界第一条圆型天桥。小时候已觉得这天桥相当肉酸,粗大的粉红色石屎圆穹,形成一个个M字,怀疑是不是旁边的麦当劳赞助建造的。这时候圆型天桥大部分已经建好了,并开始使用中,但还有一段工程未完成。

.

.

 

..

.

.

当年母亲对我说:「这是一个人蠢冇药医的故事。」她解释:当初设计圆型天桥时,市政局向旁边的新中国国货公司提议,天桥开一个通道直接伸入国货公司的二楼。国货公司不屑一顾,高窦地拒绝了。等到天桥建成后见人流大旺才知后悔。这时的工程就是之后补漏拾遗,加建这通道。这故事听起来好像有些漏洞,但小时候想起国货公司售货员对客人(尤其是小朋友)的态度,和这故事真是丝丝入扣,难免会信到十足。

 

.

.

 

.

.

 

 

新国货公司过后的怡和街变身成高士威道。电车的左手边再没有高楼大厦了,变成了维多利亚公园,感觉马上开扬了。维园内那时候还有一座一层高的小房子,是市政局儿童图书馆,周末我会去那里看书,然后再到旁边游乐场荡秋千,足以打发一个下午。

.

.

 

 

.

电车过了湾景楼后,连右边的大厦也消失了,换来是摩顿台和铜锣湾运动场等一连串的大空地。街道是出奇的空旷,可以远远看到高士威道的尽头,电车路又变名叫英皇道。那里有一座大厦,地舖是大新银行,楼上十几层的外墙却大大只字写着「海外信托银行-你可信任付托的银行」。这时看来显得特别讽刺,因为这一年海外信托银行刚刚发生挤提,还面临倒闭。结果政府要动用储备把银行买了下来才能稳定人心,基本上是八五年版的Bear Stearns。

.

.

 

.

.

 

.

.

电车停在皇仁书院前,我匆匆走下楼梯,在钱箱上放下两毫,才结束一天的电车之旅。

 

 

 

.

.

 

 

 

 

搭车返学I 白牌车    II 校巴   III 一九八五  IV 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