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車返學: I 白牌車 II 校巴 III 一九八五 IV 電車
(Feature Image Credit:蘇敏怡)
.
.
每次回香港一落機,都特別感受到香港的士那種獨有假皮座位的膠味,(相對於紐約的士是司機體味);香港地鐵開始時就有一陣冷氣味混合著金屬味(紐約地鐵則是尿味);至於電車,就有一種燒熱了的木頭味,越舊的電車,又或者越接近車尾,這種獨特的氣味就越濃烈,大概是由車尾的機件發出。
.
.
.
.
.
電車是一種設計奇怪的交通工具,一般交通工具的內部空間都追求效率,力求慳位,外型就要流線。電車卻正好相反。窄小的車箱有位裝兩個旋轉欄(turnstiles);明明是行路軌的,卻有鬼迷大的呔盤。車廂內還要裝兩個司機位,最離譜是樓梯也有兩條;就算是設計單幢屋,放兩條樓梯也嫌嘥位。
.
.
.
至於外型,電車不但不流線,而且前後差不多是完全對稱。小時候一直誤會電車和地鐵、火車一樣,前後兩邊也可以做車頭來載客。到了很久以後才猛然想通,其實電車的內部並不是對稱的,如果司機用車尾的司機位開車,樓上的乘客豈不是全部倒後。
.
.
小時候跟媽媽坐電車,隱約記得曾經搭過一次電車後面的單層拖卡,眼看著前面電車的乘客,感覺自己是低人一等,因此也不太懷念。
.
.
到了八十年代,電車內部仍是綠色的,配木框藤椅,上樓上的樓梯還是在車廂的左手邊。上車時一定先踏一踏車尾的叮叮腳掣;永遠不懂怎樣關窗才可令窗戶不會滑下來,因此下雨時全車乘客總動員,在最短時間內把所有窗戶關上,我都總是愛莫能助;最害怕是車尾發滾的大鐵箱;最喜歡坐的是下層樓梯底單獨的位子,覺得自成一閣;還有是樓上車頭的四個卡位,但千萬要小心,因為近樓梯的位子,欄桿只是一條不銹鋼管,個子小的我常常害怕會在中間的空隙中跌下樓梯。
.
.
.
.
.
.
放學了,我左手一串魚蛋,右手一條冰條,高高興興地上電車。電車緩緩地駛出總站,轉入養和院灣,行前了一會,就停下來了,因為這天是星期三,跑夜馬,馬場一帶都是大塞車,起碼需要額外二十分鐘才能回家。我對著電車的大窗在發呆,耐心地等候著,聽著右邊馬場的喧鬧聲,呆望著左邊山景中的一幅對聯,「⋯他朝君體也相同」。小時候第一次看到這句子非常震憾,不知道究竟是勸世良言,還是惡毒詛咒。
.
.
.
.
電車再次開動了,經過了高高在上的新華社和新伊館,遠看天橋旁邊的一個巨型的廣告牌,是宣傳TVB的電視劇。記得八五年宣傳的是楊家將,一張巨大的海報。當年這電視劇差不多所有TVB的明星都有份演出。由於角色太多,又只在歡樂今宵內播,因此許多角色只出一兩塲,類似現在Avengers 的 Infinity War。楊家將在八五年播出,可能當年導演杜琪峰仍深受幾年前星球大戰的影響,除了片中的武俠情節經常配以星戰的科幻配樂外,黃日華的五郎八掛棍,基本上是lightsaber大戰。
.
.
巨大廣告牌的所在是禮頓道一號,根據「香港八五」那應該是茂叔銀禧小食店的所在。現實中這其實是愉景樓,地舖是TVB的門市,有租帶,還有見聞會社、博益出版社、華星唱片等。
.
.
電車駛過科達牆紙,南洋戲院對面有一間舖頭,每次電車經過那裡我都會跟同學開玩笑,說他很快就要去幫襯了。店面四隻大字寫著「廣壽長生」,一副副棺材竪立在鬧市中,實在有點蔚為奇觀。旁邊也有雲石店和花店,據說以前這一帶是殯葬業的集中地,因此這一段的摩利臣山道也改了名,街坊一般讀作天樂「梨」,意思不是天倫之樂而是在天堂安樂。
.
.
.
.
.
.
電車到天樂里的分岔口,轉左是向中環,轉右是向北角,以前的路軌旁設置有一個控制台,用來控制路軌的方向,天樂里的控制台是一個綠色的鐵皮屋。電車在停紅燈時,控制員會從鐵皮屋走出來,跟電車司機閒談。我們從電車的上層望下去,記得那控制員的鼻子長期都很紅,(根據中醫應該脾熱),每次他走出來,我們就會細細聲道:「紅鼻哥又出嚟啦!」
.
.
電車向右轉,經過鵝頸橋,到達舊中國國貨公司,那裡車軌又有分岔路,可以轉右向波斯富街入跑馬地,或許繼續直去。印象中很久以前那也有一個電車路軌控制台,由於軒尼斯道那一段馬路空間有限,控制台是升高了放在近海皮那一邊的行人路。
..
.
.
.
.
.
.
.
我們從跑馬地出發,當然不轉右而是繼續直去。經過三越百貨,八五年這裡又剛開了一間日本百貨。
.
.
.
.
.
「新開的崇光你去過了沒有,玩具部在頂樓,文具部在頂樓下一層。」
「當然去過,要上頂樓搭笠有排等,搭電梯也有排搭。始終還是三越地牢的玩具部好一點,旁邊又有麥當勞。」
.
那時候日本百貨對小學生非常重要,是我們周末流連的去處。三越、松阪屋、新舊大丸的玩具部和文具部都是我們熟悉不過的地方。記得當年搭電梯上到崇光頂樓,立即會看見一列列玩具火車在頭頂遊走,感覺是終於找回屬於自己的世界了。
.
.
.
.
電車駛過了紅寶石酒樓後,軒尼斯道無端端改名叫怡和街。那一年在商務書局附近新建了一條天橋,據說是全世界第一條圓型天橋。小時候已覺得這天橋相當肉酸,粗大的粉紅色石屎圓穹,形成一個個M字,懷疑是不是旁邊的麥當勞贊助建造的。這時候圓型天橋大部分已經建好了,並開始使用中,但還有一段工程未完成。
.
.
..
.
.
當年母親對我説:「這是一個人蠢冇藥醫的故事。」她解釋:當初設計圓型天橋時,市政局向旁邊的新中國國貨公司提議,天橋開一個通道直接伸入國貨公司的二樓。國貨公司不屑一顧,高竇地拒絕了。等到天橋建成後見人流大旺才知後悔。這時的工程就是之後補漏拾遺,加建這通道。這故事聽起來好像有些漏洞,但小時候想起國貨公司售貨員對客人(尤其是小朋友)的態度,和這故事真是絲絲入扣,難免會信到十足。
.
.
.
.
新國貨公司過後的怡和街變身成高士威道。電車的左手邊再沒有高樓大廈了,變成了維多利亞公園,感覺馬上開揚了。維園內那時候還有一座一層高的小房子,是市政局兒童圖書館,周末我會去那裡看書,然後再到旁邊遊樂場盪鞦韆,足以打發一個下午。
.
.
.
電車過了灣景樓後,連右邊的大廈也消失了,換來是摩頓台和銅鑼灣運動場等一連串的大空地。街道是出奇的空曠,可以遠遠看到高士威道的盡頭,電車路又變名叫英皇道。那裡有一座大廈,地舖是大新銀行,樓上十幾層的外牆卻大大隻字寫著「海外信託銀行-你可信任付託的銀行」。這時看來顯得特別諷刺,因為這一年海外信託銀行剛剛發生擠提,還面臨倒閉。結果政府要動用儲備把銀行買了下來才能穩定人心,基本上是八五年版的Bear Stearns。
.
.
.
.
.
.
電車停在皇仁書院前,我匆匆走下樓梯,在錢箱上放下兩毫,才結束一天的電車之旅。
.
.
搭車返學: I 白牌車 II 校巴 III 一九八五 IV 電車
媽媽精通天橋建築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