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车返学I 白牌车

搭车返学I 白牌车    II 校巴   III 一九八五  IV 电车

 

.

.

由幼稚园开始我就搭梁太的车,梁太开的一架十人van 仔,小时候以为是因为Van仔的车牌是白色,所以叫白牌车,后来才知道白牌的意思即是无牌,不是无牌驾驶而是无牌载客。梁太五十多岁,我们一车大概坐七八个学生,幼稚园也分上下昼班,每天接载的学生就有十多个。

 

 

 

 

 

 

当年Van仔还没有自动门,梁太就在车门上装了几个滑轮,配合弹弓和尼龙绳,每逢有人上落车,坐在司机位的她就转过身来,高声呼叫:「小心啦吓,睇手呀!开门啦。」然后拉动尼龙绳,透过滑轮改变拉力的方向,门就向后拉开了。关门时也要呼叫警告一下,然后拉另一条绳,拉动另一组滑轮,门就直接关上了。

.

.

.

梁太对这发明非常自豪,一有机会就会对人大大介绍一番,小时候的我也不知听了几多次梁太的「presentation」 了,但要到了我中三读physics时 ,看physics in action里的pulleys一课 才真正体会梁太的设计精妙之处。

.

.

.

有了这设计梁太就不用另聘跟车负责开门,但梁太还是有个助手,是她的女婿,可能也姓梁,名字大概叫「太个女婿」,因为坐了几年他驾的车也是这样称呼他。「梁太个女婿」有时会代替梁太来接送,他驾的不是白色Van仔,而是一架枣红色的私家车,幼稚园学生不能坐司机旁的位子,他就把六七个学生挤在后排。梁太的女婿每次也会提醒我们:「你们要梅花间竹的一个靠前一个靠近后地坐,那就够位啦!」由于实在太挤,我们都不太喜欢梁太个女婿来接送。

.

.

.

愉快童年的一部份就在这白牌车里度过,我们七八个同学每天特别有三十分钟的相聚时光,谈笑、玩游戏,玩的游戏包括有东南西北,玩手绳、甚至抛豆袋、猜皇帝。梁太也不是善男信女,玩得太噪她会转头大声喝骂,因此我们发明了一些不容易被发觉的游戏,譬如车子驶入屋苑停车场时,我们都会轻轻站起来,像坐无形櫈般,屁股离开座位,看谁能忍受车子经过 speed bump 的震荡而不跌倒,由于梁太手车太辣,经过speed bump往往也会保持高速,大大增加了游戏的刺激程度。梁太从倒后镜望回来,只看到七八个轻微增高了、面带着蛊惑表情的幼稚园学生的大头,完全不会发觉有任何异状。

.

.

.

每天上学时梁太已经在我家楼下停车,车子沿着铜锣湾道,经过当年早场专播咸片的新都戏院,转入高士威道,那里有一间很大的灯饰店,招牌也很大,但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叫通惠还是惠通。车子直驶,很快就到了保良局,转右经过当年还是个舞台的利舞台,对面的礼顿中心,每次经过会想起电影「点只兵兵」 ,金兴贤和张国强在那里也在那里被打一枪。车子过了松竹楼后就转入黄泥涌道,旁边是马场,看到Amigo餐厅外的大太阳招牌就差不多到了,接着转上大斜路成和道,沿途开始看到很多穿校服的同学背著书包,弯著腰,缓缓向上爬,左手边看见了树仁书院,学校就在对面。

 

 

 

 

 

 

 

 

 

 

Credit:Eileena Mok

 

 

.

.

.

 

 

 

放学的路线却大不相同,白牌车会继续往山上走,因为梁太要把住在赛西湖的有钱同学先送回家。

.

.

.

第一次听到赛西湖,以为是菜西糊,大概和西洋菜是同一科,后来才知道意思是那里风景优美,媲美西湖。正如赛螃蟹也没有菜,更没有蟹,赛西湖那时候也没有湖,只有密麻麻干净净的豪宅,但任凭你风景再秀丽,只有山没有水怎能与西湖相比呢?原来以前那里真的有个水塘,储的水主要供给汽水厂造汽水。半山上有个湖,的确有点蔚为奇观,可惜这半山的西湖到了七十年代就被塡平。后来全香港的焦点再次落在赛西湖的时候,已经是1985 年的事,一对小情人原本要到赛西湖公园温A-level,最后落得陈尸荒野,故事太恐怖,小时候的我害怕得连听也不敢听,后来更有人说当时有位不懂英文的证人,被女死者上身,突然用流利英语说出案情,小小心灵更是被震撼得不知所措,那就是著名的宝马山双尸案。

 

 

.

.

 

 

 

 

 

 

 

填平后的赛西湖附近重重复复都是斜路和豪宅的大闸门,因此我也没有什么特别印象,只记得一次我坐在Van仔窗口位,呆望着赛西湖的天空,突然梁太急刹车,全车大惊。坐在她旁边的女婿立即打开车窗,对途人破口大骂:「你点过马路㗎你,寿星公吊颈呀你,买棺材都唔知定……」我们不太懂他的话,但幼稚园学生听到什么,小小的脑海就会自动浮现出什么,不受自己控制,这时候我马上想到家中的福禄寿像加上一条绳子、配以一副棺材。梁太的女婿还一连串的骂,我们目定口呆,七八个幼稚园脑袋不其然重复又重复地浮现了一只大雕和一顶帽子,跟着的那个字说什么也没办法把它形象化。梁太轻轻提醒他,后面坐着的都是细路,他才息怒停口。那大概是我人生第一次听广东话粗口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