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一那年,我的哥哥借來了兩本書,一本叫「後備」,一本叫「沈船」,(大概是台灣版,沉船寫成沈船)他告訴我他有位同班同學,家中有齊衛斯理科幻小說的全套。
我先看「後備」,第一印象是封面的水彩畫很漂亮, 一開始讀更是不能罷手,完全被故事吸引了,就這樣開始了我的衛斯理時代。
.
.
.
那時候是香港最具活力的年代,衛斯理基本上是香港版的Indian Jones,四處冒險,還加入了不少中國元素,識功夫,除了不懂得「不死藥」和「妖火」的土人土語外,基本上世界上任何語言方言也會說,加上擁有一間不需打理的出入口公司,衣食無憂;配合國際警方的特別證件,到處歷險可以說是無往而不利。但衝動、猴急、喜歡劖亂歌柄,自以為是,卻是其性格的弱點。
中國背景、配合經濟上、語言上的優勢,加上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具真功夫卻又心浮氣躁、沙塵白攉,衛斯理可說是七、八十年代香港的縮影。
.
.
我們每次借兩本衛斯理,二人各自看完後再交換看。暑假期間也不間斷,每天坐在冷氣房內歎衛斯理,最高境界是中午看著書喝著可樂,然後慢慢入睡,半夢半醒之間雙手還舉著小說,書從手中慢慢滑上去,人生沒有更逍遙的事。那時候林子祥剛剛出了新碟,報章雜誌都是「千億個夜晚」唱片和演唱會的宣傳,海報設計是神秘的沙漠、星空、太空人等,很配合衛斯理科幻故事的內容,我一邊讀衞斯理,一邊聽林子祥,「千億個夜晚 」成為看衛斯理的soundtrack。
.
接著的一兩年我看了二三十本衛斯理,科學知識得益全無,因為衛斯理的小說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科學成份,最多是學會了南極沒有熊。但地理知識卻因此增長不少,因為那時期的衛斯理非常活躍,除了經常出入外太空外,還充滿國際視野,經常周遊列國,四處冒險,每個故事發生在世界不同的地方,我腦海中就有一幅類似Street fighter 的世界地圖,想像衛斯理飛到各處歷險:
.
.
每逢有什麼關於沙漠的生存故事,我都會聯想起「透明光」和「支離人」的埃及,以及「虛像」中的沙漠綠洲。南極的冒險故事總使人想起「地心洪爐」和「犀照」;中南美洲叢林有「奇門」、「天書」和「叢林之神」;還有喜瑪拉雅山的「頭髪」、「天外金球」和「仙境」和西班牙的「沉船」和「紅月亮」。
日本
此外,不知道是否受到日本推理小說的影響,衛斯理一到日本,就多了一分偵探懸疑味道,例如「連鎖」和「茫點」,此外還有「藍血人」和「鬼子」。
.
.
.
.
安道爾
那時候當然從未聽過安道爾這個在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小國,第一次接觸這國家是從高彩虹的名信片開始。後來網上搜尋西班牙加泰隆尼亞時,偶然搜尋到安道爾,不禁想「不準捉迷藏」這禁令只有法文和西班牙文,卻沒有安道爾的官方語言加泰隆尼亞文,保能大公未免想得不夠周到。
.
.
中國
許多衛斯理寫於六七十年代,由於政治關係,每個發生在中國的故事,都只能是回憶民國時代,如「雨花台石」、「蠱惑」,只有「風水」、「天外金球」等小數故事,衛斯理才會以身犯險到達這「政局不穩的地區」
香港
香港/K港/本市,是衛斯理居住在地方,當然是最為重要。當時仍是殖民地,警隊高層也是英國人,叫傑克上校。據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是特務的集中地,在小說中也出現了各國特工,但在衛斯理世界中香港更像「Men in black 」紐約的West Village一般,充滿外星高級生物(現實中的Village 也真的像是充滿外星人)。有變成了貓咪的(1)、有只是一個黑影的(2)、也有拿地球人做心理測驗的(3)和把人變成貝殼的(4)。外星人還在香港設總部(5),更有交通工具直達土星環(6)。
(1)老貓 (2)影子 (3)新年 (4)貝殼 (5)盡頭 (6)環
在衛斯理世界中,香港才是個真正的高科技港,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都集中於此:有懂得換頭的(7)、有能把猿腦放在人身上的(8)、有開腦改變人犯罪因子的(9);更有香港科學家能把人變回胚胎形狀(10)、成功創造冥王星生物(11)、用外星技術複製金屬(12)、能使時間變慢的(13)、還有發明了時光機的(14)、使黑豹變成吃素的(15)⋯。可惜這些科學家的下塲大多數都是被謀殺及一或是失蹤。
看了那麼多本衛斯理,我決定自己寫。
(7)換頭記 (8)合成 (9)創造 (10)再來一次
(11)蜂雲 (12)聚寶盆 (13)大廈 (14)狐變 (15)妖火
.
.
.
香港文化黃金時代一去不返
Learned a new word: “劖”亂歌柄.
衛斯理其實系一個唔講道理嘅野蠻人
喜歡倪匡的衛斯里系列+1
好愛倪匡的衛斯理系列,可惜這系列一直沒有成功的影視作品。勉強能算成功的只有霸王卸甲,說勉強的原因是因為改編的太多了,和原作風水差距太大。我個人很想看黃金故事拍成影片,張拾來的身手和金子來的大廝殺太精彩了
許導好
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