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下 IV 偷渡潮

返鄉下:  一.小學生活   二. 坐大船   三.郵寄     四.偷渡潮

.

.

就算到八十年代,香港人對大陸的印象還是有點可怕。記得小時候到戲院看港產片,看到一場戲有兩個人打賭,輸了的懲罰竟然是被拿掉身分證,任由輸方被遞解到大陸,這就是那時候香港人心目中的最大懲罰了。小學生玩飛行棋,連續擲到三次六,所有飛機要飛回基地,應該是所有小學遊戲中最殘酷的懲罰了,這懲罰也叫「三個六,返大陸」。

 

.

.

.

.

.

母親說:

「六七十年代的大陸更窮,香港人不斷的寄嘢,也有許多大陸人選擇偷渡來香港。他們把足球單車呔的內膽綁在身上,從上面游水落嚟。不過當許多人浸死、凍死、或是被鯊魚咬死。」

偷渡潮又稱「逃港」,官方近年稱為「赴港就業潮」。當年香港人叫偷渡客「係上面落黎」,內地人則叫「督卒」,因為有前冇後不可回頭,而且卒過了深圳河,可以「當車使」。

.

.

 

 

 

 

七十年代更出現了所謂的抵疊政策,我第一次聽這名詞已是這政策的最後一晚,看午夜新聞:「今晚凌晨十二時前政府將會取消抵壘政策。」

.

.

當時我問父親「什麼是弟女政策?」

/

/

「就是偷渡的人只要入到市區就可以拿身分證,成為香港人。」

/

/

 

發明這奇特政策的人大概是個棒球迷,試想這是多麼挑戰人類極限的政策,彷彿是遊戲節目Amazing Race ,偷渡者經過千辛萬苦游水,爬山,躲避開邊防,橫越新界,成功過了界限街,才算是「埋周」。這大概是世界上最可悲最荒謬的障礙賽。如此的移民政策篩選下來的當然是意志堅定的survivors ,成功偷渡後命算是撿回來的,以後的日子算是白賺的。這政策為當時的香港注入的都是膽正命平的人才,比任何移民輸入專才政策都更為有效。

 

 

.

.

 

.

.

.

 

.

.

.

如此戲劇性的政策產生了不故事題材,八十年代TVB有一套叫「四季情」的電視劇,由汪明荃一人分飾兩角。小時候對鎮台之寶阿姐已有些反感,這次再打孖來更是雙倍的難頂,但全家還是每天準時坐定定一起看。故事說汪明荃偷渡到香港,就在抵疊政策取消登記前最後一晚的十二時零五才到達市區,錯過了時機,以後在香港活動唯有偷用孖生姊姊的身分證。典型的肥皂劇情節放在香港的獨特背景中。

 

.

.

 

 

.

.

 

.

.

抵疊政策取消之後,換來是即捕即解。從此香港人走到那裡都要帶著身分證了,那時候我雖然小得連兒童身分證也沒有,但也深深記得身分證不可以離身超過一百碼,還有千萬不要藏有其他人的身分証,否則警察可能會把你當是蛇頭辦。

 

.

.

 

那麼多人偷渡除了飢荒時代,主要原因是由於兩地收入相差太大,據說深圳六十年代的農民每天賺取一元,香港農民的收入則有五、六十元,所以有說法「辛辛苦苦幹一年,不及人家八分錢。」八分錢就是當年香港人寄物資時需要的郵費。

.

.

母親回憶寄貨的時代:

.

「一開始寄東西一定要過海去九龍,當年還未有海底隧道,過海是大事,要搭巴士再轉小輪,郵政局在九龍城馬頭圍道。有一次我回程時,在巴士站碰到一個西裝友,十分可疑,我已經對他格外小心,一上車還是發覺自己的手袋已經被割爛了,連車費也沒有了,唯有是哀求司機通融一下,司機破口大罵了我一輪,但最後還是沒有收我車費。」

.

.

後來在灣仔開了一個東亞大藥房,就在威利民餅店附近。藥房可以讓人在香港訂貨,國內提貨,這樣才結束了寄貨的生涯。我們一直想不通東亞大藥房有什麼能耐,打通了什麼國內的關節,才可以做到國內提貨,就是國貨公司也要到了八十年代後期才開始提供這服務。

.

.

後來移民加拿大,在教會遇到了一位朋友,相識很久才知道他是東亞大藥房的太子爺,實在失敬,自此稱他為東亞仔。我問東亞仔,當年是否在內地有幾十間分店,還是有一隊如人人搬屋的大車隊,每天一車一車把貨物運到大陸。他告訴我其實他每天放學後的任務就是根據訂單把貨物拿到郵政局寄出,東亞大藥房的商業秘密才算是揭開了。

.

.

.

 

.

.

..

母親說:

「除了郵寄外,每次返鄉下也會帶許多衣服,那時候不像現在寛鬆,不能帶得太多東西。大陸海關看見你帶太多的行李,會扣下來,等你回港時才能取回,還要收幾個仙的托管費。於是我們每次都把許多衣服穿在身上,大熱天時實在是非常難頂,因此舊時返鄉下之後往往都會大病一場。

.

「現在不同了,帶嘢沒有太大限制,帶多少也可以,寄嘢也可以到深圳郵政局。」那時候是八十年代,記得那時深圳的郵政局中央放了幾部衣車,母親把裝滿衣服的布袋磅完重後,付了郵寄費,就把布袋交給郵政局的車衣女工當場縫好,才交給櫃枱寄出。

..

 

 

.

.

香港人由五六十年代開始如此寄東西、帶東西,直到九十年代初,大大話話已做了四五十年; 這與今天自由行下來搶購奶粉、電器,金飾等自然是不能同日而語了

.

 

 

.

.

小巴終停在一個泥濘的空地上,跟車的大嬸大叫著「大江,大江」,我們才開始把一袋袋的行李搬下車來。空地中已看到一隊車隊在等候著。七、八個穿著淺色恤衫,藍色扯布西褲的親戚,每人跨下都騎著一部單車,男男女女迎上來把行李都放在單車後面。過程中七咀八舌的說著台山話。剩下兩架單車沒有裝貨,就讓母親和我分別坐在後面。擾讓了好一陣子,單車隊才一字長蛇陣的浩浩盪盪出發到鄉下的屋子去。

.

.

 

 

返鄉下:  一.小學生活   二. 坐大船   三.郵寄     四.偷渡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