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的古典建築 Keypad March-issue: Architalk

按此連結到Keypad原文 P.86  | English Version

 

 

 

 

 

香港的建築有什麼特色呢?現代化的玻璃幕牆摩天大樓,世界其他地方到處都是,不算獨特。最具特色的應該密密麻麻的住宅,一粒粒窗臺的粟米樓、高密度屏風樓,就是所謂的地產主義。走進舊區還可以保留了一些舊式的唐樓、天井、大露台、走馬騎樓等。另一特色就是英式的殖民地建築,圓拱、飛簷、古典柱頭。今次要說
的就是殖民地的古典建築。

 

 

 

談殖民地的古典建築,先由香港開埠的故事開始說起,那時候是十九世紀,英女王是維多利亞。英國人剛到達香港,香港島有一大半人聚居在赤柱,於是英軍決定先在此處駐紮,赤柱暫時成為了殖民地的行政中心。但英國人打算在港島北岸建一個新城。一來由於北邊的海港有九龍半島作天然屏障,二來駐軍北岸可以直接面對九龍的清廷。當時英國人有兩個選擇,一是東面的鯉魚門海峽,一是西面現在的中環一帶,兩處的海港也有足夠水深停泊遠洋艦隊。但當時鯉魚門已經有不少漁民聚居,英國人擔心在此建城會引起不滿,最終選擇了現在的中環作為首府。

 

 

 

 

 

 

於是英國人開始規劃一個新的城市,像學生開學一樣,第一件事要在每本新書寫上自己的名字,英國人幾乎要把每個地方都以女王來命名,新城叫維多利亞,上面有座大山,名為維多利亞山,旁邊的海稱為維多利亞港,沿海建了一條主要道路,叫皇后大道,還建了一座域多利監獄,一座域多利兵房。

 

 

維多利亞城的佈局是這樣的,市中心有一個小山丘,英國人把殖民政府一切重要的行政司法宗教機構都放在這裡,名叫政府山,包括總督府、會督(主教)府、輔政司署和聖約翰座堂等。後來更在北面建了大會堂(現在的匯豐總行位置),大會堂前是一個臨海的歐式廣場,叫中央廣場,後來才改名為皇后像廣場,旁邊是最高法院,就是現在的終審法院,中環就成為維多利亞城政治的中心。

 

.

 

.

 

建造中的最高法院

 

 

 

維多利亞城的東面是軍事基地,政府山的東邊是三軍司令官邸,北面建有三個軍營,南面有軍火庫,西面還有炮台。大英帝國最著重是海軍,沿海設了一個海軍基地,後來更建成了一個海軍船塢,因此老一輩的不把這當年是守衛森嚴的軍事重地稱為金鐘,而叫「鐸也」(dockyard)。

 

 

 

 

殖民主義Colonialism

 

 

說到殖民地的建築風格,最初的建築很多都是由工程師來設計,風格簡單,卻都具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喜歡使用外廊,即開放的走廊放在建築的外圍,因為英國許多殖民地的天氣都很炎熱,外廊有利通風,使室內涼快一點,因此成為了殖民建築重要的特色之一。美利樓和三軍司令官邸(茶具文物館)也有類似設計。

 

 

美利樓

 

 

三軍司令官邸

 

 

 

到了十九世紀的後期,真正英國流行的建築風格才逐漸傳入維多利亞城。
那時英國本土建築風格叫什麼?當然也叫維多利亞式,其實維多利亞建築不是一種特定的風格,只是指當時流行的的各種樣式。這時候是英國最輝煌時代,建築流行大雜燴,把舊時代的風格重新演譯一次,從歌德式到羅馬式,還有文藝復興都被「翻炒」。總括來說,維多利亞建築是傾向奢華、較多裝飾及注重細部。

 

 

曼徹斯特市政廳

 

 

哥德復興是把哥德教堂元素引入其他類型的建築,強調垂直綫,喜歡用尖塔。倫敦國會大樓就是代表作,香港則有聖約翰座堂和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倫敦國會大樓

 

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聖約翰座堂

 

這時香港的殖民建築較多是受新文藝復興影響,新文藝復興強調對稱,特色包括入口和窗戶多用圓拱,例子包括已拆卸的舊大會堂、舊香港會所和第三代郵政總局等。

 

舊大會堂

 

 

舊香港會所

 

 

 

第三代郵政總局

 

 

 

維亞利亞時代到了二十世紀的第二年就結束了,接任的是愛德華七世,這時代又流行什麼風格的建築?演變自維多利時代,愛德華建築向兩個方向走,一派像華山氣宗,拼棄維多利亞的過份裝飾,力求宏偉莊嚴而不要花巧,有人說這時大英帝國正在走向衰敗,宏偉建築是心理上的過份補償。例子包括已拆卸的香港大學盧迦堂。另一派像劍宗,繼續裝飾路綫,叫愛德華巴洛克,特色包括較為誇張的裝飾,跨越兩層的高柱子。終審法院和香港大學本部大樓也帶有愛德華巴洛克的風格。

 

 

終審法院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愛德華在任只有十年,之後的英王是喬治五世,但千萬不要以為建築風格叫喬治亞式,因為喬治亞建築是指維多利亞女王之前喬治亞時代流行的風格。加上這時建築已走入摩登時代,英國建築不再以王朝來劃分。殖民地建築也跟隨世界潮流,經歷裝飾藝術後正式走進現代主義,古典建築的時代也告一段落。